當前位置:賭城天天報 主頁 > 新聞 > 醫療健康
新型冠狀病毒(新冠肺炎)疾病COVID-19簡介專輯 (十六)
新聞來源:熊維羆大腸直腸診所發佈作者:熊維羆醫師發佈時間:2020-07-10
 新型冠狀病毒(新冠肺炎)疾病COVID-19簡介專輯 (十六)
  新型冠狀病毒(新冠肺炎)疾病COVID-19簡介專輯 (十六)
  大腸直腸外科医師:      熊維羆www.crclasvegas.com
  續前文
  2. 主動降低新冠病毒所引發的脆弱度
  指認出在雙重危害下最脆弱的族群,並重新擬定找出脆弱群體的方法。若以系統風險角度重新檢視既有調適或減災策略,可以讓策略更完整並能跨越部門的傳統職權。此外,及早繪製反應現況的社區疏散地圖,緊急應變計畫應該也要隨脆弱群體的不同而研擬不同應變方法。
  3. 整合複合性災害風險治理
  Phillips等人提到,現有的氣候治理與健康公衛領域的制度與結構是分割的(Phillips et al., 2020),僅少數國家疾病因應單位是可以結合災害風險治理部門,共同即時處理災害事件,因此目前首要工作應該需要將公共衛生納入災害風險治理的架構。2016年的曼谷原則 (Bangkok Principl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health aspects of the Sendai Framework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中,已經提供了國家及地方層級如何以《仙台減災綱領》將健康整合進災害管理計畫。
  4. 保護前線工作者
  因疫情緣故,志工、第一線救災人員、關懷組織等,必須重新審視救災計畫,以新的訓練方式避免群聚感染。
  5. 支持地方的災害預防、整備行動
  各國除了針對複合性災害重新擬定規劃外,也必須對各區域不同的氣候脆弱性研擬適當的對策(Phillips et al., 2020)。面對災害,地方層級的行動者都是第一個對事件做出應對的群體,然而經常會因為受資源可及性影響而行動受限。未來社區的氣候變遷調適策略也要加入疫情整備概念,因為新冠病毒不會是單一出現的事件,基於人道觀念,政府也應該要加入更多地方伙伴如婦女組織及部落頭人等相關網絡。
  6. 改變遊戲規則
  在全球疫情肆虐期間,國際合作夥伴間應考慮如何改變雙邊系統及組織文化,傳統的人道救援需求評估工具如資料的蒐集可以用社區回饋機制取代。
  Photo Credit:Reuters / 達志影像
  建立可承受多個災害的韌性社會
  本次新冠病毒在政府的帶領下全民防疫,暫時戰勝疫情躲過一劫,面對看得見的病毒影響,及不一定看得見的長期氣候危害,臺灣各級政府更應該趁現在重新審視氣候災害因應計畫,檢視長期的氣候調適工作是否落實,並持續滾動於社區。除此之外,我們的公衛系統因應是否有納入脆弱族群,在氣候災害事件發生時,各部會間的協調,現有的災害防救框架中是否能順利執行,是未來最大的挑戰。
  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在今年4月底說:「新冠病毒的全球大流行,暴露了我們社會是多麼的脆弱。但如果各國政府能攜手因應包含全球暖化的人類共同危機,這將會是重建社會、並使社會更好的機會。」(Jordans, 2020)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所(Stockholm Environment Institute, SEI)研究員也指出,我們面對災難和危機需要採取更全面、系統化的恢復方式,超級氣旋安芬已清楚突顯了系統性風險,因此提升跨領域的合作將能讓我們補足當前系統中的缺漏。
  我們要的重建不只是「更好」,更要有能力挑戰可能長存的風險、社會的脆弱性及不平等的權力結構(Boyland & Adelina, 2020)。
  武漢肺炎(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迅速累積眾多確診、死亡人數,引起全球民眾關注。對此,美國佛羅里達州研究人員近日公布最新實驗結果,表示「新冠肺炎病毒已產生基因突變」,突變的結果恐使人體細胞更容易受到感染。
  美國有研究人員公布最新實驗結果。
  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佛羅里達州研究人員公布最新實驗結果,表示新冠肺炎病毒已產生基因突變,內容提及病毒突變對棘狀蛋白(spike protein)產生影響,導致這些蛋白更穩定,使病毒更容易侵入人體細胞,形同更易受到感染。
  報導中也指出,美國科學家海瑟廷(William Haseltine)指出,早在今年1月中旬,病毒就曾出現過突變,當時使病毒更具傳染力,坦言「並不表示病毒更具致命性,但傳染力提高了約10倍。」
  不過,研究人員也指出,突變是否會改變疫情發展還須進一步研究,若該結果獲得證實,病毒突變也將對疫情帶來重大影響。
  如今疫情肆虐全球共有191國家都有病例出現,但各國在疫情趨緩下決定重啟經濟活動,不斷有學者提出警告,可能有掀起第二波疫情,對此世衛組織突發衛生事件計畫執行主任萊恩(Michael Ryan)也坦言:「新冠病毒可能變成像愛滋病一樣,成為人類社群的另一種流行病,不要試圖預測新冠病毒會持續傳播多久,呼籲全球付出最大努力對抗它。」 此外,萊恩也指出:「沒有人可以保證病毒什麼時候消失,可能會成為一個長期的問題,但也有可能不會。」至今各國積極開發疫苗,目前已有一百多種潛在疫苗,但專家們強調,找出有效對抗新冠病毒的疫苗還需要時間且有難度。 對於病毒不會消失的論點,被譽為台灣「冠狀病毒之父」的中央研究院院士賴明詔也有同樣看法,他在日前高雄醫學大學中的演講中也表示:「病毒不太可能完全消除,新病毒未來可能再出現,面對疫情不能掉以輕心。」 人類與病毒的抗爭,恐怕還會持續好長一段時間,世衛秘書長譚德塞也表示:「疫情曲線由我們人類掌握,事關眾人,我們都應努力阻止大流行病。」
  待續
恆豐銀行4
Lvy Li 太陽能 2
林孟儒
ReMax
Hua Lawer
熊維羆大腸直腸 广告1